【山水画定义】
简称“山水”。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。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,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。隋唐时始独立,五代、北宋时趋于成熟,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。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、金碧山水、水墨山水、浅绛山水、小青绿山水、没骨山水等。
【演义历史的长河——中国山水】
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。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,以山为德、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,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,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。从山水画中,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、格调、气韵和色调。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。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,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、古典的底气、我的图像、人的性情。
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,起码早了1000年。它所呈相的图义,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。早在7000多年以前,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。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,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,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,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,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。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,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。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,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,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。
自仰韶文化起,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。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,对称、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。特别让人感动的是《稷神祟拜图》。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,祭祀稷神一直成风。而这幅图中的禾、田、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。在沉淀了人与动物、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,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。沧源文化的《村落图》,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“家”的理解。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,以及押俘、赶畜、祭天、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,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。人与自然的关系,人与社会的关系,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,不断地深化与发展。
到了秦汉时期,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,由乡土而至皇权,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。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,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。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。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。对于山水画而言,这一分离是深刻的。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《庭院图》,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。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: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,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,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,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。有趣的是,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、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,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。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。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,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,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,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。
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,在石刻画的《春雨图》、画像砖的《宅门图》、《收获戈射图》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。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,随着人与自然、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,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,由观念为象、装饰为用、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,演化为意志为象、生活为用、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。这一看的历程,认信的积淀,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,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。
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,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,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。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,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,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。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。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,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,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,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。一个有艺术的创意,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。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,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,是超然事外,是平淡中和。
顾凯之《洛神赋图》局部 现今,用“确立”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《洛神赋图》和《女史箴图》。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,我们可以看到峰、石、云、水、树的复杂表现。这位“发前人所未发,开后人之师承”的艺术家,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,他的《画云台山记》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。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,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。
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,主要源于以下几点:
a . 山有受光面、背影,水有倒影,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,水天的“空青”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。
b .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,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。
c .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“对峙”,具有相对意义。
d . 东、西、中三段山要用“紧凑性”将长卷关联起来。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,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。
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,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,鸟瞰呼应的重迭形式,三段山、三分位的空间模式。
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《山水画序》。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:“竖画三寸,当千刃之高;横墨数尺,体百里之远”。与宗氏同代的王微,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,他在《叙画》中提出了“望秋云,神飞场;临春风,思浩荡”的怡情说,和“一管之笔,拟太虚之体;以判躯之状,尽寸眸之明”的尺幅千里说。可以讲,至魏晋以降,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、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,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。
山水画构图,自古以来倍受画家重视,因为构图的优劣,决定着作品的成败。在山水画构图中,最为重要的是两个方面:有形的崇山峻岭,云水飞天;无形的气势磅礴,神韵生动。山水画要注重构图的形式,不可违背自然常规。对于构图的配景,注意经营位置,不可随意乱为。在构图中,山不可平,树不可齐,波纹不可平行,水流不可垂直,此乃切忌禁规,不可违也。
构图在山水画中,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。如同高楼大厦的整体框架,若不坚固、不合理,修修补补,无济于事,楼必倾矣,不可救也。此可见构图的重要性,非同小可。
绘画艺术创作的发展,是无穷无尽的。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创作形式,也是变幻无穷的。创作一幅山水画的成败,其构图是至关重要。对于山水画的构图,其内容主要包括:山石布局、点景位置、云水勾勒等。其构图目的,是为了准确的表现:山石的气韵生动,云水的气势磅礴,点景的奇特惊险。一个好的山水画构图,是作品成功的基础。完成构图,就等于完成作品的一半。以自所恩,略谈构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。
(一)山水画构图的审美观
山水画的美观性,是构图创作的立意,决定山水画成败的先决条件。构图的主要美观性,就是气韵生动,这是构图中的根本因素,在古代画家都曾有过论述。例如南齐.谢赫《古画品录》曰:“六法者何?一气韵生动是也,二骨法用笔是也,三应物象形是也,四随类赋彩是也,五经营位置是也,六传移模写是也。”(见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355页)此乃广而论之,对于“气韵生动”,解决形式美的关键是“立意”,若达到“立意”新颖,必须先有好的构图。谢赫在六法中提到的“经营位置”,就是讲的中国绘画的艺术构思,具体讲就是构图。
山水画构图的原则,是以形写神,立意为象相结合的创作方法。从古到今,万变不离其宗。例如,唐.王维《山水诀》曰:“初铺水际,忌为浮泛之山;次布路岐,莫作连绵之道。主峰最宜高耸,客山须是奔趋。迴抱处僧舍可安,水陆边人家可置。村庄著数树以成林,枝须抱体;山崖合一水而瀑泻,泉不乱流。渡口只宜寂寂,人行须是踈踈。泛舟檝之桥梁,且宜高耸;著渔人之钓艇,低乃无妨。悬崖险峻之间,好安怪木;峭壁巉岩之处,莫可通途。”(见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笫592页)此所论述,皆指构图要略。画山水画重点,是山之气韵,石之壮观。不管怎样画法,石不过五面,山不过八方,关键就是如何布局,达到美的境界。
山水画构图就审美观而言,各层面的人,有不同的要求。同一幅山水画构图,不同观点、不同水平的人,可能得出相差甚远的看法。山水画不仅仅是有气韵,还应当有神采。神之何在,画之内涵存焉。若把构图悬于壁,以远望之,神韵自出。可见山高水长,气象万千,古松茂密,似风吹动,势不可挡。此乃山水画内涵之神也。画虽无声,乃有诗情画意,是山水画构图之美也。例如:山的“三远”构图法。宋.郭熙《林泉高致》曰:“山有三远:自山下而仰山巅之高远,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,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。高远之色清明,深远之色重晦,平远之色有明有暗。高远之势突兀,深远之意重叠,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。其人扬之在三远也,高远者明了,深远者细碎,平远者冲澹。明了者不短,细碎者不长,冲瞻者不大。此三远也。”(见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第639页)自古以来,山水画按神、能、精、妙品者分类,虽然不够确切,足以说明一般。其构图审美,山水画应首观取势,要有动感。只有气韵生动,无有山水传情,还是远远不够的。从审美观取势位置的角度来看,一幅好的山水画构图,应当是:起伏跳跃,气脉贯通;山石筋骨,突破凌空。峰回路转,沟壑奇形;山高水低,各部呼应。此乃构图审视之美也。
(二)山水画构图的基本要求
凡画山水画,先要构图立象。宋.李成《山水诀》曰:“凡画山水:先立宾主之位,次定远近之形,然后穿凿景物,摆布高低。落笔无令太重,重则浊而不清;不可太轻,轻而燥而不润。烘染过度则不接,辟绰繁细则失神。发树枝左长右短,立石势上重下轻。摆布裁插,势使相偎。上下云烟,取势不可太多,多则散漫无神;左右林麓,铺陈不可太繁,繁则堆塞不舒。”(见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616页)由此可见,山水画构图要合理,不仅要有气势,还须有论次。主要的表现有以下三点:
(1)整体布局要合理
山水画的整体布局,凡表现山的气势,要把山放在主要的位置,并要画的形象大些;凡是山水画的构图,若是画石头,应当有气势,山石的形状;应当有起伏,似气吞山河。若以画水为主,应当把水之放在主要位置。画山画水,都要据实而定,不可随意。画山有气在,则画之妙。画水有势出,则画壮观。此乃山水画之理也。
(2)山石气势要宏伟
凡山水画构图,重点设置的是画的气势。气势的表现:其一是山高石大,则画大气;其二是占主导地位,余景是配衬;其三是近景,意境深邃,遥相呼应。显格调高古,山石气势壮观,崇山峻岭,悬崖峭壁,天然雄伟。把握意境之深,衬托山石之大,表现山之宏也。
(3)云水势大不镇主
在山水画中,云在天外飘,水从天上来,其势浩大,变幻莫测,只是衬托山水之壮观,虽然看到,水势波涛汹涌,浪击长空,其水势最终是衬山石,天上白云飘飘,地上水势澎湃,看似表现其水势。实际上云水与山石形成一体,波涛狂奔,怒不可遏。看似形容水势之猛,实则表现山高石大也。
对于山水画构图的基本要求,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,都应留有修改的余地。切记病不可救,如古人云:“有形病者,花木不时,屋小人大,或树高于山,桥不登于岸,可度形之类也。是如此之病,不可改图。无形之病,气韵俱泯,物象全乖,笔墨虽行,类同死物,以撕格拙,不可删修。”(见五代.荆告《笔法论》转引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第606页)由此可见,不可删修构图,不可取也。
(三)山水画构图的主要形式
山水画构图的形式,是指画面的布局而言,古代山水画家,对此早有论述。近代有人说成是c形、z形、s形,不管那种说法,落到实处,我认为主要的可归纳为四种形式:
(1)上下螺旋式构图
山水画构图的上下螺旋形式,是指以山为实,山为水之载体。远山为虚,近山为实,上小下大,螺旋式上升,前实后虚,虚虚实实,空灵所现,宗有所指,画因时转,非固定不变也。
(2)波澜起伏式构图
波澜起伏是指山的形状,有高低起伏,山水交融。从构图上看,要气势磅礴。有画家身手不凡,入手就画出螺旋形式。但应注意,画山水画时,物象远近,空间大小,山水云烟,都要有旋转的感觉。使有形则实,无形则虚,旋转的痕迹景物是实,空白是虚。从画的总体上看,必须做到主次分明。阴阳向背,均可造势。从实际效果可见势之浩大,群山叠翠,晴空万里。这样构图,实虚都有神妙,奇景又有创意。画若有神,妙自出焉;起伏有度,远山势倾,近水有灵。此构图乃山水画波澜壮阔之妙哉。
(3)左右顾盼式构图
山水画构图,左顾右盼形式,并非左右各半,平分秋色,而是有所侧重点,若右方重,则右山在前,并向左方延伸,使右方占据主导地位;反之,若左方重,则左方山在前,并伸展到右方,使左方占据主导地位。其左右双方,左顾右盼,相辅相成。不失其美也。
(4)前实后虚式构图
山水画构图,要有远近之别。一般而言,前实后虚为妙。画山水画,都得有重点,只有重点突出,才显示山水画的壮观。其具体做法,在创作的时候,要近实远虚,其乃是画山水的主要布局,古来有之。例如,论山三远曰:“自下而仰其颠曰高远,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,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。”此三远之定名也。又曰:“远欲其高,当以泉高之。远欲其深,当以云深之。远欲其平,当以烟平之。”此三远之定法也(《南宗抉密》见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第301页)。此三远虽是构图的重要方法。许多东西都是相对而言的,有近才有远,无近则无远,不管是远近,均可造其画山之势。画山水画,主要是看是否有势,是近势还是远势,近势,必须是近实远虚,作品方显气势磅礴,宏伟壮观。凡气势壮丽,此乃表现山水画品位之高。从经营位置而言,就是前实后虚形式。
(5)三角突出式构图
山水画的三角形构图,是把山画在主要的位置,其形状如三角,不管是水从何处来,都是与山构成实在的整体,从画面上看,山水的近实远虚,与画面的山石形成三点,处在水的浮光掠影之中,是其三角式构图的重要依据。对此前人多有论述。例如:清.蒋和《学画杂论》曰:“山水篇幅以山为主,山是实,水是虚。画水村图,水是实而坡岸是虚。写坡岸平浅远淡,正见水之阔大。凡画水村图之坡岸,当比之烘云托月。”(见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第282页)此可见山水二者相互制约,在矛盾中对立统一,构成三角式画面,相互烘托,展现山水画的丰采。突出山水画的三角式构图特点。
(四)山水画构图的主要配景特点
山水画构图的配景,在构图的总设计之中,占有一定位置。也就是说,一幅好的山水画,构思是全面的,总体布置事前都有安排。主要的配景,是山水画的组成部分。例如:奇石陡峭之上,配有险峰断桥。在山水画中,最常见的配景是:仙桥横渡,峰巅怪石,古松掩寺。这是山水画中最基本的配景。这些配景,要做到布局协调,险峻合理,是至关重要的。
(1)构图的配景要奇
山水画配景,构图最怕平。五代.荆浩《山水节要》曰:“山立宾主,水注往来。布山形,取峦向,分石脉,置路弯,模树柯,安坡脚。山知曲折,峦要崔巍。石分三面,路看两歧。溪涧隐显,曲岸高低。山头不得重犯,树头切莫两齐。”(见《中国古代画论类编》第614页)此处所说,山水画配景,要创造奇特。最常用的手法,就是烘托,配好奇景。最主要的景物就是奇峰仙居、残石断桥等。
(2)构图的配景有趣
山水画的情趣,来自美妙突出的悬崖古松。在深山穷谷峭壁,若长古柏寒松,使之山有气势,松有情趣,特别是在悬崖石逢中,长出奇特古松,于山谷中随云浮动,随风呼啸。山深松远,人迹罕见,悬崖绝壁,有仙人独行,虽不见五官,浮光掠影,胜似全貌。若仙女使然,为画增色,妙趣横生,是山水之美也。
(3)构图的配景要险
山水画配景险峻,其表现是断石欲坠,凡山水画,若山有沟壑,定要画桥,不管是石桥、木桥、索桥,欲造仙境,非断既缺,变成险阻,更有甚者,画人不可去处,既成仙桥,凡人不可上,可望不可及,造奇景之迷也。
(4)配景的构图要怪
山水画配景要怪,是为了增加画的看点,若每幅画都一个模样,就失去了作画的意义。山水画配景的怪,主要的表现在造型的创新,例如:悬崖欲崩,奇形怪状,石形怪疑,如人站、如人坐、如人卧,如野牛奔跑,如龙马腾飞,形象各别,不一而足。山谷奇形怪状,使人感到新奇。此景入画,是其山水画所须。若配人物,定有奇石而立,望山兴叹,观泉听风,悠然自得,为画增辉矣。
(五)山水画构图主要禁忌事项
山水画构图,根据不同创作重点,设计不同的构图方案。应当做到宾主有别,径有曲直。山石坡崖,要分高低。构图有序,不可一律。切忌以下几点:
(1)切忌构图无势
中国画的特点,不管是山水、人物、花鸟画,都是用线条写出来的。特别是山水画,场面大,从设计构图开始,就要有气势。若构图无势,画就很难有新意。因此,山水画构图开始,切忌无势。若构图无势,描描补补,涂抹不定,此画不可救也。
(2)切忌构图散乱
山水画若构图散乱,就失去重点,疏密不当,缺乏对比,没有呼应。凡散乱构图,整体感就不和谐,不管是山水画幅面大小,都要把重点统一,防范失势。
(3)切忌构图平衡
平衡,乃均等之意。若农夫担柴,前后相等,不偏不倚。山水画切忌平衡,如左右平衡、上下平衡、对角大小平衡等,画若出现平衡,此画易无节奏。一般而言,无有变化的构图,作品就缺乏美感。
(4)切忌构图平行
山水画构图平行,不管上下平行,还是左右平行,对于画面都会产生呆板的效果,使画面单调乏味。例如:高树排列,山峰垂直、水流直线,波纹重叠等,构图缺少变化,画面显得呆板。
概之,山水画构图,切记要意。使造型新颖,须高超技艺,使之达到:气韵生动,山峦险峻;四季有变,定要随时。古松生风,断桥绝涧;云雾缭绕,奇石残缺。山水画内涵,不一而足。构图树高忌平,山头忌齐。立石不可直,有竹不可曲。理者有据,学者有规。山水画构图之道,乃画立足之本,不可不知也。
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形式法则
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形式法则, 转贴构图亦称章法、布局,是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。它是决定一张山水画的好与坏的先决条件。就如同一座建筑物,其骨架
不合理,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、再讲究,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。其次,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,也就是构图要与画面的内
容相谐调。
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,非常強调规律性和辩证法,山水画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,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、呼应、远近、虚实
、疏密、聚散、开合、藏露、均衡、黑白、大小等关系。对立是变化的,统一是均衡的,我们应把这些对立的关系统一均衡在画
面之中,才能完成一幅好的构图。
开与合,即分与合,是相对的矛盾。有矛盾的对立因素,画面才生动。但矛盾而不统一就会由开的动势而产生不稳和散乱之感。
有开就必须以合的力量加以制约,才能相对稳定下来,使人从视觉心理产生安定稳妥之感,看起来感到舒服。
“开合”、“聚散”、“放收”等对立因素是构图中首先碰到的一个规律。有开必须有合,有聚必须有散,有放必须有收。
画要外张得势有气魄,内敛传神有精神;画要外分内合,形断意联,外松内紧,内外相应,在开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。中国画
讲究“疏可走马,密不通风”,“密集”要注意凝聚,“疏散”要注意秩序,要处理好开与合的辩证关系。
自然界物象有远有近,有明有暗,景物有強有弱,有清有浊,故而必然产生虚实变化,反映在构图上必然有虚实、隐显、明
晦、藏露。
山水画的一个特点是要表现“大”和“多”的感觉,要求在一幅有限的画面上表现无限的景与情,表现丰富的景物和大的境
界气势,这就要非常慎重地利用有限的画面。要在斗方小纸中表现万水千山,层峦叠嶂,仅靠实实在在的罗列是绝对不行的。必
须“以一当十”,“以少胜多”,“以无胜有”。
构图上的虚实。山水画往往山重水复,层峦叠嶂,以积墨反复递加,追求厚实、凝重的效果,但厚实中要空灵,景实而意虚
,实而不塞,要透气,要有“活眼”。虚的地方要合情合理,虚而不空。虚实相变相生,虚中见实,实中见虚,实有据, 有理
。清笪重光说:“虚实相生,无画处皆成妙境|”。
奇正 自然界是绝对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两种状态状态的对立统一。运动富于变化而生气,静止显得统一而安定。变化与统
一也是构图学中的重要法则。“奇”是变化,“正”是统一。在创作中求“奇”应是主导的方面,要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。“画
贵能极”,极虚极实、极密、极疏、极浓、极淡、极满、极空、极奇、极正,等等都是艺术追求的至高点。但“极”也有限度,
即所谓“极限”,超过了极限,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。“物极必反”、“过犹不及”,真理超过半分就会变成为谬误,事物的辩
证规律是不能违背的。
“节韵”是节奏与韵律的全称,两者既有区别以有联系。节奏是美的现象在外在形式上的有规则的反复。韵律就是有规律的
抑、扬、顿、挫变化,使形式富于律动的变化美。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,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,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运用。如
果说节奏是富于理性的机械运动形成的视觉快感(就绘画而言)的话,那么韵律则是富于感情的生命形式的视觉趣味。
节韵律的造型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形式产生趣味,具有抒情的意味。加国画论中“气韵生动”主要应是节韵律在画面中
的作用。。“气韵生动”就是画面表现出来的“生命的节奏”或“有节奏的生命”的视觉形象,就是一幅画中各形式要素间的有
机联系形式的“一气 通”、“浑然天成” 的感觉,实际上就是巧妙运用节奏与韵律解决的构图中的律动与关联的规律。
构图,需要我们在万象绘纭、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,理出脉络,分清主次,使画面主题鲜明,内容突出,有节奏感和和谐的自然美感。因而,我们应面向自然,面向生活,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“搜尽”是广收博取,“打草稿”是认真选择,经过提炼取舍,才能创作出好的、新的构图来。